腸癌的危險因子

雖然我們仍然不能確定造成腸癌的正確原因,但是,我們已經可以明確

指出那些是腸癌的危險因子。

1)遺傳因素

大概只有5~8%的腸癌是先天遺傳基因變異所造成,有一種大約佔1~2%

左右的遺傳性疾病叫做「家族性大腸息肉症」,這些病人很年輕就開

始長大腸息肉,而且一長就是幾百幾千個,最後爆發成腸癌的可能非常

高。這種疾病可能是一種叫做APC的基因發生異常,APC基因的功能是

減緩細胞生長,正常人腸內息肉受APC基因抑制,不會隨便亂長,但是

大腸息肉症的人,APC失常了,大腸裡的息肉,才會長個不停。

 

再一種更常見,佔全部腸癌的5%的先天遺傳疾病是「遺傳性非息肉腸

癌」,帶有這種異常遺傳基因的人,雖然不太會長息肉,但是,就是容

易產生腸癌。如果一個未滿50歲的腸癌病人是近親中有3個人以上,罹

患腸癌,那麼這個人多半就是「遺傳性非息肉腸癌」患者了。

 

2)家族病史

除了基因變異會遺傳之外,請注意身體體質也會遺傳,也許這個家族的

體質和共通的生活習慣,就是容易讓人罹患腸癌。有高達20%的腸癌病

患有2位以上的至親也是腸癌患者,所以注意自己的家族病史是非常重

要,醫生通常會建議腸癌的家屬也提早去做精密的腸道檢查。

 

3)年齡
超過80%的腸癌病例是50歲以上的人,也許50歲以上的運動不足,肌肉衰退,排便機能減低,腸內菌相失衡,代謝機能降低,或者是腸道受毒素長期影響的累積效應等,都是可能的原因,所以,醫生會建議50歲以上的人,每年一定要至少做一次腸道檢查。

4)飲食
我們認為高脂低纖的西式飲食是使東方人腸癌比例步步升高的罪魁禍首。例如吃太多脂肪,為了消化脂肪,只好分泌更多的膽汁,如果腸道菌相又不好,有些壞菌就會將膽汁酸變成有致癌性的二級膽酸,吃太少纖維質,腸道內好菌一定減少,再加上不容易排便,惡性循環的結果,讓你的好菌更少,壞菌更多;壞菌不但自己生成許多細菌毒素,還會代謝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生成更多更多的毒素,毒素不但直接傷害腸壁細胞,引致腸癌,也會進入血液中,傷害到全身其他的細胞。

5)個人病史
患有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腸癌的人,絕對是高危險群,發現大腸息肉,當然立刻切除;罹患卵巢、子宮、或乳癌的女性,發生大腸癌的機率增加,當然腸癌病人更要預防再罹患腸癌。糖尿病患要注意了,罹患腸癌的機率高出30~40%
6)生活因素
經常便祕的人,不常運動的人,肥胖的人,抽菸、喝酒不知節制的人,生活不規律,經常加班、上夜班的人,都是腸癌的高危險群。

腸癌不應該如此可怕
腸癌常被稱為「安靜的致命殺手」,它平常多半沒有明顯症狀,因此通常在被發現時已經有轉移現象,導致其治癒率降到5%以下。事實上多數的腸癌屬於「高分化性腺癌」生長慢,不太會轉移,很多腸癌是由大腸息肉,經過長達5-10年的時間,慢慢癌化而形成,只要能早期發現切除息肉,即可降低癌化的機率。

即 使已演變成腸癌,若能在早期發現,並且接受治療,其治癒機率可以高達七至八成。可惜因為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數人又都沒有定期接受檢查的習慣,以致於多 半是到了末期才診斷出來,使得腸癌會有如此高的死亡率。所以,只要能多觀察自己的便相、注意家族病史、定期做大腸鏡檢查,腸癌不應該如此可怕!

另一方面,腸癌是可以積極主動的經由改善生活習慣,而有效預防的少數癌症之一。飲食方面:避免高脂肪、高熱量,多攝取乳酸菌、高纖食品;生活方面:生活力求規律、適度解除壓力、適度運動、勿過量飲酒、注意正常排便等等,只要恆心,執行這些非常基本的養生之道,絕對可以預防腸癌。

腸癌盛行率一直上升,好發年齡一直下降,在亞洲地區好發年齡更比歐美年輕5-10歲,腸癌沒有明顯症狀,發現時多數已經轉移,對國民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但是,腸癌其實是可以藉著定期腸道健檢,及改善生活飲食習慣而有效預防的,所以,我才再三的強調,腸癌不應該如此可怕。腸癌不應該在癌症中排名如此的高,腸癌不應該成為世紀癌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ul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